钠电池研发技术成果

2024年9月30日 · 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成功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先行构建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实现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规模化量产,生产工艺达到全方位球领先水平。

All
直流充电桩

直流充电桩

我们的直流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安全的充电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和商业设施,确保高效的充电体验,助力绿色出行。
储能充电一体化机柜

储能充电一体化机柜

这款储能充电一体化机柜集成了储能与充电功能,设计紧凑,便于安装与维护,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灵活的能源管理。
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集装箱

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集装箱

我们的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集装箱是为偏远地区和移动应用设计的灵活能源解决方案,易于运输和部署,为多种场景提供可持续电力。
海岛微电网

海岛微电网

海岛微电网系统专为海岛地区设计,整合了太阳能、储能和风能等多种能源,实现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保障海岛的能源独立性与稳定性。
移动风力发电站

移动风力发电站

移动风力发电站提供便捷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移动场景,从紧急救援到临时活动,能够快速部署并高效产生电力。
调度监控系统

调度监控系统

我们的调度监控系统为微电网和储能设备提供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确保能源系统的高效、安全和可靠性。

浙江经视报道 | "浙"里好成果——钠创新能源年产四万吨钠

2024年9月30日 · 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成功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先行构建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实现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规模化量产,生产工艺达到全方位球领先水平。

青岛能源所在低成本高安全方位钠离子电池领域获进展

2023年10月8日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崔光磊带领的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开发了多项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电解质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

钠离子电池再进一步,《Science》创刊百余年来首发钠离子

2020年11月13日 · 11月6日,由中科海钠创始人兼董事长胡勇胜研究员主导撰写的钠离子电池论文《Rational design of layered oxi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在世界顶级水平水平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构型的方法,并在实验上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理

全方位球首款无阳极钠固态电池问世

2 天之前 · 张耘|无阳极电池,钠固态电池,清洁能源|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共同研发出了全方位球首款无阳极钠固态电池。这项革命性技术以钠代替锂,结合无阳极和固态设计,在提升电池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成本和环境影响,为电动汽车和电网存储提供了更具可持续性

钠离子电池新突破!能量密度猛增,成本或大幅降低-业界动态

2 天之前 · 新型磷酸钒钠材料的成功研发,不仅证明了钠离子电池在满足现代技术高能量需求方面的潜力,还兼顾了成本效益和环境友好性。这一突破性成果,无疑将为全方位球储能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国家技术

2023年11月3日 · 氧化物、磷酸盐和硬碳等钠电关键正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解决方案,为低成本、长寿命钠离子电池的开发提供关键材料。 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作价入股、技术开发 、面谈等。CG23037 上一篇: 运载操作一体化移动

钠离子电池新材料?能量密度458 Wh/kg,接近锂离子电池

2024-12-25  · 钠离子电池新材料?能量密度458 Wh/kg,接近锂离子电池 储能网获悉,休斯顿大学Canepa研究实验室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国际团队开发了一种用于钠

钠离子电池新突破!新型材料助力能量密度跃升至458Wh/kg

2 天之前 · 近日,一项关于新型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研究由休斯顿大学卡内帕研究实验室牵头,联合多个国际团队共同完成,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名为NaxV2(PO4)3的磷酸钒钠材料,为提升电池效率和能量性能开辟了新路径。

科学网—上海大学丁常胜和高彦峰等综述:钠离子电池正极

2024年11月13日 · 正极材料的设计开发在成本与电池性能上至关重要,是限制钠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众多正极材料中,磷酸钒钠(Na₃V₂(PO₄)₃,NVP)材料由于其稳定的NASICON型三维结构、高的离子电导率和优秀的热稳定性,成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

定了!前瞻产业研究院首发《2024中国钠离子电池报告

2024年10月18日 · 针对钠离子电池在制备成本、电池性能、材料供应等方面的挑战,最高主要的应对策略是依托国家等级创新平台、产业链企业、高校院所、整车企业等,实现技术研发瓶颈的突破,关键在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的研发创新,以及生产工艺的优化。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