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池域材料设计

2024年12月12日 · 通过桥链计算和实验验证之间的鸿沟,机器学习(ML)将为电池材料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有效助力于可持续和高性能储能系统设计的实现。 报告人简介:孙晶博士为澳门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FDS)助理教授。

All
直流充电桩

直流充电桩

我们的直流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安全的充电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和商业设施,确保高效的充电体验,助力绿色出行。
储能充电一体化机柜

储能充电一体化机柜

这款储能充电一体化机柜集成了储能与充电功能,设计紧凑,便于安装与维护,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灵活的能源管理。
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集装箱

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集装箱

我们的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集装箱是为偏远地区和移动应用设计的灵活能源解决方案,易于运输和部署,为多种场景提供可持续电力。
海岛微电网

海岛微电网

海岛微电网系统专为海岛地区设计,整合了太阳能、储能和风能等多种能源,实现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保障海岛的能源独立性与稳定性。
移动风力发电站

移动风力发电站

移动风力发电站提供便捷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移动场景,从紧急救援到临时活动,能够快速部署并高效产生电力。
调度监控系统

调度监控系统

我们的调度监控系统为微电网和储能设备提供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确保能源系统的高效、安全和可靠性。

机器学习在电池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机遇、挑战和方法

2024年12月12日 · 通过桥链计算和实验验证之间的鸿沟,机器学习(ML)将为电池材料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有效助力于可持续和高性能储能系统设计的实现。 报告人简介:孙晶博士为澳门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FDS)助理教授。

纳米人-Chem综述:理论设计材料提高锂电池性能

2023年12月24日 · 作者 考察了 锂离子、锂金属、Li-S和无阳极电池适合的锂电池材料。 首先开发了一种基本的计算方法用于 选择合适的 材料 以及进行 性能调整, 这种基本计算方法 融合了精确确的原子模拟、机器学习和数据驱动技术。

南开大学师唯教授团队:配位聚合物和金属-有机框架在电池中

2024-12-24  · 下文摘录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师唯教授课题组近期关于配位聚合物和金属-有机框架在先进的技术电池材料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用于电化学储能的MOFs及相关纳米材料的设计 原则和研究策略,涵盖了本领域的最高新进展及其在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中的潜在

基于大数据的电池新材料设计

2024年6月21日 · 本文围绕固态电池中离子传输、表面/界面现象以及微观结构动态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基于多精确度传递思想的高通量材料筛选策略,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在加速模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解析电池内部复杂构效关系的突出作用。

基于大数据的电池新材料设计

固态电池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储能器件之一,寻找综合性能优秀的电池材料有望从根本上提升电池的性能.本文围绕固态电池中离子传输,表面/界面现象以及微观结构动态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基于多精确度传递思想的高通量材料筛选策略,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在加速

Energy Environ. Sci.经典综述:第一名性原理计算材料设计

文中概述了旨在设计更优化的电极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计算方法,通过与实验直接对比,说明第一名性原理计算能够帮助加速新型储能材料的设计和开发。

万字干货!电池材料设计要点 – 材料牛

2021年10月24日 · 从电极和电解质材料设计(通常借助计算工具)到合成和表征、电极制造和电池组装,再到实验室原型中的性能测试,最高终还必须包括安全方位方面,以及针对容量和功率方面最高先进的技术技术的基准测试,通常还要考虑应用标准。

晶域电池材料。,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9年11月14日 · 晶域电池材料(CDBM)定义为一类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是通过以短距离顺序键合某些空间组中的选择性原子以形成纳米级晶域作为基本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单元,其次是通过整合这些交互作用的晶体而进行分层工程设计在某些构型下将纳米晶域转变成颗粒以

基于大数据的电池新材料设计-中国储能

2024年10月11日 · 本文围绕固态电池中离子传输、表面/界面现象以及微观结构动态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基于多精确度传递思想的高通量材料筛选策略,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在加速模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解析电池内部复杂构效关系的突出作用。 受益于多精确度传递思想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直接筛选、元素替换、结构单元搭建、非晶结构构建等多个角度高效获得快离子导体

Natureenergy解决困扰锂离子电池数十年的难题:通过成分

2024年8月25日 ·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Tongchao Liu、Khalil Amine等 引入了一种成分和结构双梯度设计,该设计将各种成分和结构的互补优势整合到一个粒子中,以实现基准性能。 所构造的阴极不同于传统阴极,其特征在于当向表面过渡时,从有序结构到无序结构的受控结构梯度,并且还伴随着可控的Ni氧化活性。 通过这种独特的设计,可以在4.5V的极端电压下同时实现超高容量和